English Version

本科生

烽火班2018年斯坦福大学暑期研修情况反馈-田佳玮

2019-01-07

“闯世界”个人总结

田佳玮

本人在斯坦福大学的访学共计8周,期间师从机械工程系郑小林副教授从事电催化方向的研究。在这段时间内独立设计完成电催化水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稳定方向的实验5组,为课题组在过氧化氢的电催化生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受到了教授和组内博士生们的一致好评。

本人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周进行实验安全培训并重复组内已有的实验成果,确保掌握已有的实验技术;后五周独立设计,完成相关实验并总结实验成果。这次访学期间的研究方向和我在清华参加的SRT项目有一定关联,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催化机理方面的内容;同时又有一定区别,在清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燃烧理论方向,涉及碳烟的形成机理,在斯坦福的研究则更偏向电化学方向,主要关于电催化方向电极材料的设计。这样的转变对我的快速学习提出了一定要求,也让我得以体验更加现实的科研生活。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看来,我在斯坦福感受到的科研氛围与清华有诸多不同。清华的学生之间有较多的团队合作,有经验的学长会为新人提供诸多有益的辅导,帮助其快速上手,甚至会有合作文章的机会。斯坦福的学生则有很多较为正式的学术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为彼此的独立研究提供启发和帮助。同时我也看到,两地的学术圈对学术前沿的理解也有一定差别,工作重点也有所不同,我的导师将其概括为学术“品味”的差别。我认为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彼此的学术圈相对独立造成的。随着清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在国外一流院校深造归来的研究人员回国,相信这样的“差别”能够逐渐缩小。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应当主动寻求更频繁更深入的学术交流机会,帮助彼此更好地把握前沿动态以便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

在斯坦福的研修总体上比我预想的要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事前和导师就选题问题沟通不足上,导致我对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没有充足的事先准备。除此之外,在交流方面的困难也比我预想的大。我发现我很难和实验室的美国人在专业之外的任何话题上进行深入交流,主要原因还是我的词汇储备不够。当然,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已经在实验室工作了2-3年的师兄也很少能够在工作之外和美国同事有多少交集,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分明划开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大多数都无法在一般领域用英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511室, 邮编 100084
电话: (010) 627-98267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6-2019 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